在水質檢測領域,濁度是衡量水體清澈程度和懸浮顆粒物含量的核心指標。無論是自來水廠、污水處理廠、環境監測站,還是食品飲料、制藥、化工等工業實驗室,精準的濁度測量都至關重要。然而,許多用戶在使用臺式濁度水質測定儀時,常常會遇到測量結果不穩定、偏差大的困擾。不禁要問:為什么你的濁度測量總是不準? 答案往往就藏在被忽視的關鍵環節——校準。今天,我們就來深入探討臺式濁度儀的校準問題,并提供清晰的校準步驟,助你獲得可靠數據。 一、濁度測量不準的常見“元兇” 在抱怨儀器之前,先排查這些常見問題,它們往往是導致濁度測量不準的根源: 校準標準液失效或污染: 標準濁度液有嚴格的保質期和存儲要求(避光、恒溫)。過期、反復開蓋使用或受到污染的標準液,其標稱值已不準確,用它校準儀器,結果必然偏差。 校準模式選擇錯誤: 不同品牌、型號的臺式濁度水質測定儀可能有不同的校準模式(如單點、多點校準)。未按儀器說明書要求選擇正確的模式進行校準。 比色皿(樣品池)不潔凈: 指紋、油污、灰塵、劃痕、殘留水漬或氣泡都會嚴重影響光路,導致測量值漂移或異常。這是最容易被忽視卻最常發生的錯誤! 儀器未預熱或環境不穩定: 精密光學儀器需要穩定的工作溫度。未達到預熱時間就進行測量,或儀器放置在溫度波動大、強光直射、有震動的環境中,都會影響結果。 操作不規范: 取放比色皿手法不當引入氣泡或指紋,注入樣品量不足或過量,擦拭比色皿方法錯誤(如用普通紙巾留下纖維),未按規程進行“歸零”或空白校準等。
二、臺式濁度水質測定儀校準:精準測量的基石 要解決以上問題,獲得穩定、準確的濁度數據,定期、規范地對臺式濁度儀進行校準是必不可少的步驟。以下是通用的校準流程(請務必結合您具體儀器的說明書操作): 校準前的準備工作: 儀器預熱: 嚴格按照說明書要求,開機預熱足夠時間(通常15-30分鐘),讓光源和檢測器達到穩定狀態。 清潔比色皿: 準備標準液: 選擇符合國家標準(如GB 5750)或國際標準(如EPA、ISO)的、在有效期內的標準濁度液。常用校準點有0.02 NTU(超純水)、20 NTU、100 NTU、400 NTU等,根據你的測量范圍和儀器要求選擇。 將標準液從原裝瓶小心倒入清潔干燥的專用容器,避免搖晃產生氣泡。使用后及時蓋緊,防止污染和揮發。禁止將用過的標準液倒回原瓶! 讓標準液溫度與儀器及環境溫度平衡(通常需放置15-30分鐘)。
正式校準步驟: “零”點校準(歸零): 將潔凈干燥的比色皿正確放入樣品池(注意方向)。 向比色皿內緩緩注入零濁度水(經過0.2μm或更細濾膜過濾的去離子水/蒸餾水),液面高度符合要求(通常有標記線),避免氣泡。 蓋上樣品池蓋(如有)。 在儀器菜單中選擇“零點校準”或“歸零”功能。 按確認鍵執行。儀器會記錄此時的光電信號作為零點基準。 校準完成后,倒掉零濁度水,用純凈水沖洗比色皿并擦干外壁。
標準點校準: 將潔凈干燥的比色皿放入樣品池。 向比色皿內緩緩注入選定濃度的標準濁度液(如20 NTU),確保液位正確且無氣泡。 蓋上樣品池蓋。 在儀器菜單中選擇相應的“校準”功能(可能是“標準校準”、“XX NTU校準”或進入多點校準模式選擇該點)。 按確認鍵執行。儀器會讀取信號并與內置的標準值進行比對和修正。 校準完成后,倒掉標準液,立即用大量純凈水徹底沖洗比色皿(標準液顆粒易殘留),并用正確方法擦干外壁。 如需多點校準,重復步驟b-f,從低濃度到高濃度依次進行校準。
校準驗證(強烈推薦): 使用另一個(或多個)未用于本次校準的標準濁度液(如100 NTU)作為“盲樣”。 用剛校準好的儀器測量該盲樣。 將測量結果與盲樣的標稱值進行比對。誤差應在儀器允許范圍內(通常為±2-5%,具體看儀器精度等級和標準液證書)。 如果驗證結果超出允許誤差,說明校準可能存在問題(標準液、比色皿、操作等),需要排查原因并重新校準。
三、校準后的維護與注意事項 定期校準: 根據使用頻率和環境,制定校準周期(如每天使用前、每周、每月)。每次更換光源、檢測器或維修后必須重新校準。 比色皿是消耗品: 嚴重劃傷或老化的比色皿必須更換。專皿專用,避免混用。 嚴格操作: 始終避免觸碰比色皿光面。注入液體要輕柔防氣泡。正確擦拭外壁。 環境穩定: 保持儀器工作臺平穩、無強光直射、無強氣流、溫度相對恒定。 標準液管理: 嚴格記錄開瓶日期和有效期,妥善存儲。過期堅決廢棄。
濁度測量不準,十之八九源于校準環節的疏忽或操作不當。熟練掌握臺式濁度水質測定儀校準步驟,并養成規范操作和定期維護的習慣,是確保數據準確可靠的生命線。不要小看每一次校準,它是你水質分析工作可信度的基石。選擇優質的標準液,像愛護鏡頭一樣愛護你的比色皿,嚴格按照規程操作,你的臺式濁度儀必將回報你精準、穩定的測量結果!
本文連接:http://www.nngync.com/newss-3722.html
|